生态与人文的交响: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墓规划的破局之路
发表时间:2025-07-25
规划背景:破解传统殡葬的“空间困局”

传统殡葬设施长期面临“散、乱、小”的困境:公益性公墓分布不均,经营性公墓用地粗放,部分区域甚至出现“死人与活人争地”的矛盾。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规划初期即明确目标:通过科学布局,实现殡葬服务从“保障基本”向“品质供给”跨越,同时严守生态红线,杜绝乱埋乱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。
以通州区殡仪馆迁建为例,原址位于城区核心地带,周边交通拥堵、环境压力巨大。新址选址漷县镇,占地90亩,建筑面积1.6万平方米,不仅远离居民区,还通过绿化恢复原址生态,规划为社区公园及公共服务节点。这一调整不仅释放了142公顷土地用于城市开发,更通过“殡葬+生态”的复合利用,让殡葬设施从“城市伤疤”转变为“绿色资产”。
规划理念:三大原则重构殡葬空间逻辑

1. 生态优先:让殡葬回归自然本真
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墓规划严格遵循“三线一单”管控要求,避开生态敏感区,优先利用荒山、瘠地等非耕地资源。例如,规划中明确禁止在基本农田、生态红线内建设公墓,同时推广树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,力争到2035年实现新增骨灰100%生态化安置。
以雄安新区殡葬综合园为例,其设计以“荷”为主题,通过覆土建筑、雨水采集系统等生态技术,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这种“零碳殡葬”模式,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了可借鉴的生态设计范式。
2. 人文关怀:从“功能空间”到“情感场所”
规划突破传统殡葬设施的单一功能,强调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。例如,通州区殡仪馆新馆按一级标准建设,不仅提供多样化殡葬服务,还融入通州特色殡葬文化,打造具有人文温度的“生命纪念空间”。此外,规划要求公益性公墓配套建设生命教育基地、悼念厅等设施,让殡葬场所成为生命教育的课堂。
浙江省嘉兴市某殡仪馆项目则通过“船形建筑”“莲花造型”等地域文化符号,将殡葬空间转化为城市文化地标。这种“殡葬+文化”的融合模式,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墓规划中逐步落地。
3. 城乡统筹:打破二元分置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规划通过“市—区—乡镇”三级体系,实现城乡殡葬服务均等化。例如,通州区规划保留31处公益性公墓,同时新建79处,形成“15分钟殡葬服务圈”。农村地区则通过“村墓镇管”制度,将村级公墓纳入乡镇统一管理,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。
休宁县的经验表明,通过科学预测死亡人口与穴位需求,规划新增45876个穴位,既能满足未来30年需求,又能通过“迁建并举”释放存量土地。这种“供需平衡”的思路,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了精准布局的量化依据。
实施路径:四大举措保障规划落地

1. 用地保障:从“刚性管控”到“弹性预留”
规划将殡葬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,明确“三区三线”管控要求。例如,通州区殡仪馆新址土地性质由市政用地调整为殡葬设施用地,确保项目合法合规。同时,规划预留弹性空间,允许通过“增减挂钩”机制动态调整用地规模,避免“一刀切”导致的资源错配。
2. 技术赋能:数字化重构殡葬服务链
北京城市副中心率先探索“智慧殡葬”,通过AR扫墓、元宇宙陵园等技术,实现远程祭扫与数字遗产托管。例如,大运网络研发的LBS+图像识别系统,可让市民在任意地点祭扫特定墓位,既减少人员聚集,又提升服务体验。这种“科技+殡葬”的模式,正在重塑传统殡葬行业的服务逻辑。
3. 政策引导:激励与约束并重
规划通过“奖补结合”机制推动生态安葬。例如,对选择树葬、海葬的市民给予补贴,同时对经营性公墓提出“10%保障性生态安葬”的硬性要求。此外,通过“负面清单”管理,严禁公墓墓位占地面积超标,杜绝“天价墓”现象。
4. 公众参与:从“邻避效应”到“共建共享”
在永乐店镇殡仪馆项目公示中,规划部门收到402条公众意见,最终通过优化选址、强化环保措施等方式化解矛盾。这种“开门规划”模式,既保障了公众知情权,又提升了规划的科学性。例如,项目通过生态环保设计,将殡仪馆与周边景观融合,削弱邻避效应,赢得居民支持。
未来展望:殡葬设施的“城市新角色”

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墓规划的革新,不仅解决了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问题,更重新定义了殡葬设施的城市价值。未来,随着“15分钟殡葬服务圈”的完善,殡葬设施将从“末端服务”转向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,成为城市文化、生态与民生的重要载体。
正如《北京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》所言:“殡葬设施是城市文明的镜子。”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实践证明,通过科学规划、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,殡葬设施完全可以实现从“空间负担”到“生态资产”、从“功能场所”到“文化地标”的华丽转身。这条破局之路,不仅为超大城市殡葬改革提供了“北京方案”,更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