踏入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,仿佛走进了一座文化的殿堂。这里,长眠着众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化大师。
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启功先生的墓。启功先生,这位学界泰斗、书法大家,一生淡泊名利,其书法作品清朗挺拔、风神俊秀,人品更是至净旷达、乐观向上。他的墓坐西朝东,墓碑呈黑色,设计简洁大方,中间曲线的凹槽形似他一生喜爱的砚台,正面刻着“启功1912 - 2005夫人章宝琛1910 - 1975”,背面则刻着他生前喜爱的砚铭:“一拳之石取其坚,一勺之水取其净。”静静地站在墓前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,斑驳的光影映衬着墓园的寂静,心中满是对先生的敬仰之情。
不远处,是季羡林先生的墓地。季老生前将骨灰分为三地安放,位于万安公墓的这座墓地,紧邻哲学大师任继愈墓和著名作家魏巍墓,文人气息浓郁。墓碑呈青灰色,高约2米,宽约1米,中部偏右刻有季先生半身塑像,左侧刻着“季羡林”三个大字,上方刻有柳叶,下方刻有荷花,象征着季老高洁的人品。墓碑背面是季老的生平简介,其上端镌刻着他生前的经典语录:“智者乐,仁者寿,长者随心所欲。一介布衣,言有物,行有格,贫贱不移,宠辱不惊。”站在墓前,仿佛能感受到季老那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思想。
继续前行,便来到曹禺先生的墓园。曹禺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参与者之一,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,代表作品有《雷雨》《日出》《原野》等。他的墓园占地不足5平方米,花岗岩的基石上矗立着一米多高的墓碑,正中间为“曹禺”二字,右上方为“一九一O~一九九六”,左下方为“巴金”二字,可见墓碑为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题。静静地伫立于先生墓前,眼前浮现出他笔下所塑造的众多舞台人物形象,虽然多是小人物,却展现出大人生,成为我国戏剧乃至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。
离开万安公墓,驱车西行20分钟,便来到位于香山北麓万花山下的梅兰芳墓园。这里,有“万花山梨园墓”之称,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其家人的安息之地。
走近墓园,只见正前方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五个大字:“梅兰芳之墓”,整个墓园经过精心设计,环境静雅。墓碑前用水泥浇筑成巨型梅花,并以白色大理石为装饰,花心中长眠着梅大师及夫人。以梅先生墓为中心,方圆百余米内还长眠着十几位梨园名家。梅墓南侧左右安葬着著名京剧老生梅葆玥(梅兰芳之女)和“梅派”传人梅葆玖(梅兰芳之子),二人墓的样式相同,均为白色大理石,墓碑为金字,素雅而简洁。
沿着狭窄的小路,爬上一处高坡,便来到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墓前。马先生的墓庄重而肃穆,墓碑、墓表均为黑色大理石,因他是回族,所以墓碑上方还刻有阿拉伯花体文字图案。寻着皮黄之声,看到一位长者端坐在墓前,一束鲜花置于墓碑下,他静静地欣赏着马先生的《空城计》。攀谈几句才知,他是马先生的戏迷,每年清明节前都到此凭吊。他说马先生的唱腔流畅委婉,俏丽洒脱,抑扬顿挫,做工传神,久听不厌。
在这附近,还安葬着净派名家周和桐、著名京剧须生言少朋、著名丑角朱斌仙、著名老生王少楼、胡琴圣手梅雨田和徐兰沅等。这些京剧名家的墓葬细加排列,显得十分有趣,行当上是生、旦、净、丑齐聚,还有著名琴师、鼓师为伴,可谓是绿地为舞台,青山为幕布,虽然人已去,但他们的音容依旧,为人们上演着一台永不消逝的大戏。
由万花山梨园墓园向西,沿山路徒步半个多小时,便来到香山北麓的玉皇顶墓园。这里远离都市,显得格外宁静,置身于此,顿觉肃穆。
首先来到刘天华墓前凭吊。刘天华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、二胡大师,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“不登大雅之堂”的二胡从民间推向了世界,建立了一个新型学派,被誉为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器乐作曲家、演奏家、教育家和伟大的国乐改进者。其《光明行》《良宵》《空山鸟语》被誉为现代音乐经典之作。他的墓与其兄近在咫尺,墓基为一长方形的两层石台,石台前有一供案,碑的正面镌刻着“故音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夫人之墓”。
在刘天华墓不远处,是语言大师刘半农的墓。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,一首《教我如何不想她》传唱至今,为现代音乐经典之作。他与刘天华长眠于此,仿佛在诉说着音乐与文学的交融与共鸣。
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、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、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烈士,中共中央决定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。该陵园位于北京西郊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内,是一座庭院式仿古建筑,占地2200平方米,建筑面积510平方米。
走进陵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大钊烈士汉白玉雕像,他昂首挺立,雄视前方,表现出一位革命者的浩然正气。园内还包括李大钊烈士墓、邓小平同志题词和中共中央撰写碑文的纪念碑、党和国家领导人缅怀烈士的题词石刻、李大钊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等。李大钊烈士陵园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。主展室为李大钊烈士革命事迹陈列,新展览共分10个部分,展现出李大钊烈士的生活、学习、革命等情况,反映出他光辉壮丽的战斗历程。侧室主要展出反映陵园发展变化的历史图片80余幅,其中包括1983年10月29日陵园正式落成时,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、彭真、薄一波等与烈士家属、社会各界人士500余人参观陵园、祭扫烈士墓以及各界群众参观瞻仰等情况。
“三·一八”烈士纪念园位于圆明园公园内。1926年3月18日,5000余名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,要求段政府立即驳复八国通牒,却被预伏的军警开枪射击,死47人,伤200余人,制造了震惊中外的“三·一八”惨案。烈士纪念碑座四周刻有记述惨案发生经过的墓表与39位烈士的姓名、年龄、籍贯,时刻提醒着后人不要忘记帝国主义列强的暴行与罪恶,激发国人奋起的民族精神。
2013年12月,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建设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,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落成。该广场是为纪念20世纪50年代为国家统一、人民解放事业牺牲于台湾的大批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而建。
迎面以黑白曲线隐喻海峡两岸的巨幅景观墙,上有毛泽东同志题诗:“惊涛拍孤岛,碧波映天晓。虎穴藏忠魂,曙光迎来早”。广场正中屹立一块长十四公尺、高四公尺的纪念碑,正面是五组浮雕,再现隐蔽战线的五个突出战斗场景;浮雕前是遭国民党杀害的中共地下党员吴石、朱枫、陈宝仓、聂曦等人为原型的塑像,背面镌刻主碑铭。广场各显要位置,还分主题设置五段铭文,镌刻在铜板上的分别是:忠魂、光影、家国、信义、追梦。
在我国,八宝山公墓被誉为“人民脊梁”的安息所,也是一种政治荣誉的象征。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墓地之一,安葬了无数英勇牺牲的烈士及各领域杰出人士的骨灰。
八宝山陵园位于北京海淀区,历史底蕴深厚。明成祖时已在此安放灵柩,因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备受青睐。久而久之,这里不仅成为革命英勇献身者的栖息地,更是承载了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意义的重要场所。在庄严肃穆的八宝山陵园中,每块墓碑都寄托着对祖国历史与前人的缅怀之情。园区内设有各类区域,依据安息者的职位层级进行区分。领导人的骨灰会被安置于独立室内,并以弟子的礼节恭奉;而其他人士则相对安置于侧边地带,这样的安排充分展示了对逝去英灵们巨大贡献的尊重与敬仰。
除了国家领导人与烈士们,八宝山公墓同样安息着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家,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展现出卓越成就。尽管他们的安息之地较为简朴,但是那份庄严和敬畏之心却彰显了他们献身于祖国的崇高精神。
然而,经过时光流转,八宝山公墓慢慢变得像是一个政治荣耀的标杆,很多官场人士都把能够安息于此视为自己仕途生涯的莫大荣誉,这也引来了一些讨论与疑虑。但无论如何,那些为国做出杰出贡献之人,国家都会将他们铭记心中。或许他们已化为尘土,撒向大海,但其尊崇的形象恒久不衰,继续激发后人为国献身。
在这场探寻北京名人安眠地的旅程中,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,与那些历史名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他们的故事,他们的精神,如同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这些名人墓园,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,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。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,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过去,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。同时,它们也提醒着我们,要铭记历史,珍惜现在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作为后人,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让我们怀着敬仰之心,继续探寻历史的足迹,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,让这些承载着历史传奇的墓园,永远成为我们心中神圣的精神家园。
北京,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,因为有了这些名人的安息之地而更加厚重和深沉。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,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